EN
雖然介質耕較一般傳統栽培方法,有更多的優勢與彈性,但是受到大面積施行上的困難、成本過高與大型且長年栽培的大型木本作物實際應用上的多種技術問題,介質耕大都也僅利用於短期蔬果作物,而在栽培技術的觀念與推廣成效上,這也是介質耕的推廣也不若國外廣泛的原因。所以在傳統栽培上,為了要抵抗不穩定氣候的作法無法像介質耕般的彈性,但是透過簡易設施的建構亦可以達到植物保護的功能,如前所提到的隧道棚或披覆塑膠布等。而為達到植物保護與提高產能,計畫性的生產規劃更是主要環節。
[全農肥料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http://www.agriall.com.tw/
[全農肥料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griallnews.com.tw/
介質耕或稱為無土栽培,最常見的栽培介質大多數是來自溫帶地區的泥炭土,並且配合一至多種天然或人工顆粒介質所調配出來的混合栽培材料,並統稱為栽培介質。介質耕的最主要目的即是離土栽培,而離土栽培就是避免固有栽培土壤可能因為本身物化性質、土壤微生物或其他難以改善的不可抗抑制生物撫育功能的情況而發展出來,而介質耕又可以依照當地的氣候、農場栽培設備或其栽培計畫做出多種型態的變化,例如箱籃栽培、盆栽、條槽、滴灌設備或水耕栽培等多種依需求發展設計,設施變化彈性大。
而因應不同氣候或天氣型態去進行耕地的整建之作業以外,適當的利用設施去強化栽培場地的堅固性,除了可以取到保護苗株的基本目的外,更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也可以提高生產率;設施的部分可以就建築體的設立分有溫網室、大型塑膠隧道棚、適合田間畦面使用的矮隧道棚與多種防風設施,而在畦面上的覆蓋物等亦可以依照需求選擇保濕、抑草或具趨避作用反光布等,這些都是田間常見的設施資材。雖然一般作物的栽培都是栽培田直接就地整地後栽培,隨著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越增,介質耕亦是趨勢。
就傳統栽培田的管理上,同一塊栽培田可能會因為季節或作物種類等若干不同因素上去做畦面製作的修正。好發雨季可能就利用高畦深溝,相對的乾旱季節可能就是低畦矮溝去對應,而根莖類作物可能需要高畦深溝,以利栽培的根莖類作物生長發育上更順利。而且應對於不穩定氣候上,栽培田的排水系統與灌溉輔助系統,可能是日後從事農作栽培生產業者所應該面對或深思的,如此可以避免突然驟降的暴雨可能會造成水澇損害。簡易的灌溉輔具或灌溉系統可以減緩多日不降雨可能帶來的乾旱損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