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栽培田在整地完後的做畦作業,應該就作物的種類作不同的選擇,例如高度與寬度的差異都應該依照作物的種類、栽培田的土壤物化性與當季氣候的型態做機動性的抉擇,並不是一成不變。當苗株種植下去後,應該馬上進行田間的整體灌溉,以減緩作物的乾旱逆境,而澆灌後土壤濕潤可以使土壤的物化作用開始反應。而定植後的苗株可以選擇具有開根效果的營養劑作全面施用一至二回,有助於作物對栽培田環境的適應性,尤其是在苗株的健化過程中,善加利用開根劑或相關營養劑,對苗株育成率是有正面幫助。
[全農肥料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http://www.agriall.com.tw/
[全農肥料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griallnews.com.tw/
選定適當的目標生產品種後,再來就是栽培施作方式的確定。施作方式的選擇常常與田間現有的可用資源有關,例如栽培田的所在地理位置的狀況、設施的設置上的到位程度等,通常可以選擇的施作方式都在這些大條件下的可做隨機性修正與改變。而為了讓耕地使用的永續性,建議在進行翻耕作畦作業前,仍然建議施用有機肥料來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土壤有機質對於耕地的活性與多種對作物生長發育有益處的物理化學性質都有提升的作用,尤其對於土壤團粒結構的生成與離子交換能力都有實質上的幫助。
生產規劃包括了,耕地土壤物化的檢測、適當季節的目標作物品種或品系,品系挑選正確對於後續的栽培管理之成功與否關係重大,舉如對土壤酸鹼性的不同耐受性、對當時氣候的冷熱耐受性、對於乾旱或雨季不同時期的栽培適應性或對土壤電導度高低的適應性等,所以適地適種的意義就在於挑選適當的品系去對應當地適宜的氣候或土壤物化型態。而另一方面則是生產規劃是依照整體栽培時間與氣候型態挑選早生或晚生品種,主要是在於一般的水田區或連續採收型的作物上的裏作或促成栽培的調節。
雖然介質耕較一般傳統栽培方法,有更多的優勢與彈性,但是受到大面積施行上的困難、成本過高與大型且長年栽培的大型木本作物實際應用上的多種技術問題,介質耕大都也僅利用於短期蔬果作物,而在栽培技術的觀念與推廣成效上,這也是介質耕的推廣也不若國外廣泛的原因。所以在傳統栽培上,為了要抵抗不穩定氣候的作法無法像介質耕般的彈性,但是透過簡易設施的建構亦可以達到植物保護的功能,如前所提到的隧道棚或披覆塑膠布等。而為達到植物保護與提高產能,計畫性的生產規劃更是主要環節。
介質耕或稱為無土栽培,最常見的栽培介質大多數是來自溫帶地區的泥炭土,並且配合一至多種天然或人工顆粒介質所調配出來的混合栽培材料,並統稱為栽培介質。介質耕的最主要目的即是離土栽培,而離土栽培就是避免固有栽培土壤可能因為本身物化性質、土壤微生物或其他難以改善的不可抗抑制生物撫育功能的情況而發展出來,而介質耕又可以依照當地的氣候、農場栽培設備或其栽培計畫做出多種型態的變化,例如箱籃栽培、盆栽、條槽、滴灌設備或水耕栽培等多種依需求發展設計,設施變化彈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