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病害高峰來了,先問是哪裡出的問題?
病斑出現,只是結果。真正該處理的,是條件與來源。
颱風季濕度高、溫度不穩,為病害提供絕佳爆發條件。此時農民最常遇到的問題是:**病徵很像,但反應卻不一致。**有時藥效遲緩,有時反覆復發,根本原因不只在病原,而在「病源」。
🌱氣候型與土壤型病害,有何差異?
1.氣候型病害:由環境誘發
常見於高濕葉面,水珠、霧氣滯留時間過長。以炭疽、疫病、細菌性斑點為主,感染途徑多為氣孔與傷口,傳播速度快,區域性集中。
2.土壤型病害:由根域殘留或傳染
如立枯、根腐、黃萎等,與土壤通氣性差、微生物失衡、前期感染未清除有關。一旦根系被突破,將持續供應感染源。
3.混合型反覆感染:系統性潛伏+外部誘發
部分作物如瓜果類,具高度敏感性。當根系受損又遇氣候擾動時,病害可能表現在葉、莖、果等多部位,處理上極易誤判。
管理對策|先辨識來源,再部署處理
🔹 不以病徵下藥,以病因決策
相同病斑,可能來自截然不同的條件。處理前應確認是否為葉面型、水氣型或根源型,再決定是否採葉面噴施、環境調節或土壤改良路徑。
🔹 病出葉片,不代表錯在葉面
當病害表現在葉,實則可能根系早已受損。濕熱條件下,根壓不足、吸收中斷,使整株抗性下降,導致表現失衡。
🔹 清除不等於消失,預防才是結束點
土壤型病害常潛伏於殘根或地表未腐解組織中,即使症狀暫緩,仍有機會二次爆發。應搭配環境改善與土壤微生物平衡調整,才有長效控制力。
病害處理的難度,不在防治,而在辨識。
颱風季是栽培判斷力的試煉場,誰能精準區分病源,誰就能用最小成本控制最大風險。
🌳植物健康從營養開始,特殊肥料盡在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