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水退了,但土壤沒醒:田間水氣為何久久排不掉?
颱風走了,雨停了,水也不見了——但田間仍濕,根系卻沒恢復。為什麼?
颱風期間的長時間強降雨,讓土壤處於飽和狀態,表面積水雖然迅速排出,但下層土壤的毛細孔依然充滿水分。此時地表乾,實則地下仍濕,形成一種肉眼難察、卻對作物根系造成重大壓力的「隱性淹水」環境。
為什麼排水了,卻仍影響根系?
1.毛細水滯留,阻絕氧氣傳輸
當土壤孔隙率降低、水分封閉空氣流通時,根部缺氧、呼吸抑制,直接影響礦物質吸收與根尖生長。
2.水分動態不穩,導致導電性與酸鹼波動
重複濕潤—乾燥循環,讓根際環境頻繁變化,增加根系代謝負荷,形成「吸不到、吃不進」的惡性循環。
3.底層積水未排出,誘發還原性反應
部分田區若地形低窪、底層土壤黏重,積水長期滯留,將導致根系環境逐步轉向厭氧,進一步誘發毒性元素釋出(如Fe²⁺、Mn²⁺過量)。
管理建議|辨識「水退未乾」,重啟根系功能
🔹 判斷關鍵在土,不在眼
別只看表面水乾,應觀察土壤團粒結構是否重新鬆散、翻土是否易透氣,必要時進行簡易孔隙測試或根系觀察。
🔹 通氣性與排水性要分開處理
排水是表面工程,通氣靠的是土壤結構。可透過鬆土、增設縱溝、修復淤積點,讓空氣真正進得去。
🔹 肥培計畫應緩步重啟
避免一停雨就全面追肥,應先觀察根壓回升情況與吸收能力,再決定補充節奏與濃度。
當你看到乾,其實根還沒醒。
颱風季的水氣處理,不只是排出多餘水份,更是恢復土壤呼吸功能、重啟根系主動性的栽培關鍵。
🌳植物健康從營養開始,特殊肥料盡在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