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降雨+悶熱,葉片壓力升高

濕熱並存,是颱風季對葉片最具破壞力的組合。

 

🌀進入颱風季,作物不僅需承受強風與豪雨的直接衝擊,更需應對風雨後「高濕+回溫」的環境變化。當葉面長時間處於高濕狀態,再遭遇驟升的溫度與強光照射,會引發一連串葉片蒸散障礙、病原侵染與生理性傷害。這些反應多半潛藏於細微變化中,卻會快速影響整體植株功能,進而波及產量與品質。

 

🌱常見葉片異常,可歸類為三種型態:

熱灼與焦邊:

連日降雨導致氣孔關閉、葉面濕潤未乾,光照回升時,水分無法有效蒸散,造成葉溫升高。氣孔閉鎖下的葉片處於高溫低散熱狀態,邊緣細胞首先失水,產生灼斑、捲曲與焦化。

😈病斑快速擴散:

葉面殘留水膜,使孢子黏著、萌發與穿孔效率提升。此時若伴隨葉面營養失衡,病原菌將更容易突破防線,出現炭疽、斑點、疫病等問題。

🍂組織鬆垮、色澤暗沉:

根系氧氣不足、水分傳導中斷,導致葉片含水不均、葉色不飽和、缺乏張力,長期影響光合作用與器官延展。

 

因應策略|穩定葉面,是颱風季基本功

🔹 氣候判讀優先於施作:

濕度尚高、葉面未乾時,避免施作任何會干擾氣孔與角質層的動作(如噴施濃縮液、粗粒劑型或機械接觸)。操作應選擇清晨露水退去後,或傍晚無風、低光照時段。

🔹 補充需有選擇性:

此時葉面吸收效率不穩,資材應具備高親和性、低鹽指與滲透穩定特性,降低非目標離子的拮抗效應與生理干擾。

🔹 有效控氮並非減法,關鍵在型態與動態管理

 

颱風季濕熱條件下,氮素供應不可中斷氮素需求仍在,但須避開促進組織徒長、細胞間隙擴大的形式。應依葉齡、生長速率與氣候條件,調整氮素型態與釋放曲線,降低組織脆化與病原入侵風險。

葉片是作物最即時的生理反應平台。濕熱環境下的葉面管理,需同步掌握氣象、根壓、養分與氣孔開合動態。

忽略任何一環,葉片便容易陷入惡性循環,進而拉低整體栽培效率。

 

🌳植物健康從營養開始,特殊肥料盡在全農🌳